据媒体报道,过去半年来,特斯拉一反过去“价格屠刀”的形象,数次对旗下车型涨价,提早下订的人则发现,自己的新车竟能像理财产品一样升值了。部分购车者选择将“账面”上的浮盈落地。由于特斯拉的交付周期往往需要数月,不少去年在价格低点下订的人,在即将交付之时,将订单或者新车转卖给他人,以此赚取不菲的差价。
特斯拉涨价和延迟交车,都给了车商们有利可图的空间。但是涨价却不是特斯拉独此一家。补贴退坡、疫情反复、芯片短缺、原材料上涨,多重承压下,自3月以来,已有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加入第二轮涨价潮。涨幅多为2000-5000元。截至3月24日,仅有高合、atio等极少数品牌未有涨价动作。
从逻辑上看,这就是成本传导到消费者来承担,似乎理所当然,但是细想却没有这么简单。首先就要问,受到原材料成本压力的厂家为什么敢于提价?每一家的状况都如此吗?都是无法消化成本吗?是不是存在跟风趁乱涨价,涨多少又是如何决定的?
特斯拉说成本高了要涨价,大概是因为通过研究和博弈,很清楚这轮涨价是不会拉低销量的,又或者销量即使有所降低,但是利润能够维持甚至增长,那么当然就可以涨价了。其背后的,明显就是对于自身品牌的自信。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汽车企业十余年来都承受在物价上涨,原材料、零部件、人工成本的压力,但是至今价格区间依然稳定。只见配置“变幻”,而很少主动涨价的了。
实际上,实力雄厚的汽车企业是能够通过技术进步、精益管理、有效营销和规模效应实现更低成本、更高利润的。所以能不能消化原材料成本和芯片压力,考验的就是企业的综合实力。如果连很优秀的企业貌似不能消化成本,而让消费者来承担,只能说这个企业的确已经占据了优势的市场地位和消费心理,所以不大愿意内部革新与挖潜来承担成本而已。
至于规模偏小、知名度一般的企业也跟着涨价,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。车子本来就卖得一般,还要跟着老大涨价。这就像100元一斤的樱桃涨价了,20元一斤的烂樱桃也喊着涨价一样,是不是当消费者白痴呢?许多车企最擅长在看不到的地方“合法减配”,“为消费者省钱”不在话下,为什么非要公开涨价呢?如果坚持不涨,而在其他地方下功夫,不就至少能赢得低端消费者吗?
当初特斯拉作为价格屠夫的方式,和常规的优惠降价,其实也有区别的。前者是一种主动的官方行为,是带有标杆性的,是要确立汽车价格区间的洗牌行为。因此,它的动作是会引发汽车界的反应和对标的。如今特斯拉等带头涨价,也是在拉起一个新的价格区间,甚至可能在长时间都会借势守在高位。因为消费者是不懂芯片行情的,企业说啥就是啥。那么跟风的企业,如果觉得利润空间可望趁势得到提升,这就有点短视了。毕竟技术与管理的革新,才是一个企业长期拥有成本优势的关键。什么时候老大重新又来一轮降价,后知后觉者还靠什么赢得市场呢?(评论员戚耀琪)